104年7月19日國語日報的社論提到「閱讀才能成就寫作」(原文可參考以下圖檔),延伸了一些看法,現今家長在意孩子成績,卻不重視閱讀,偏偏閱讀寫作測驗又在升學考試中佔了很重的比例,到底要如何讓閱讀成為生活的一部分,又能同時拿高分呢?以下為芷瑢老師的分享,也歡迎家長們討論~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今年六月某國小五年級國語科期末考,加重閱讀測驗的比例,許多原本國語都能輕易拿95分以上的,這次分數都掉到80分以下,嚇到一堆家長,頻頻打電話問我有沒有辦法上一個暑假的閱讀班就能補救,或是要我開閱讀測驗書單。
今年大學指考寫作測驗,破天荒無人滿分,題目「審己以度人」其實非常生活化且易發揮,就是自我反思及現在社會普遍的現象,但零分者750人,創下近年新高。
由以上兩個狀況反應了以下現象:
第一、小學分數假象,國中原形畢露
多數家長只在意學科成績,以小學國語科來說,生字部首正確、造句通順、是非選擇單一答案者答對,只要多加背誦或是熟練就能拿高分,這樣的分數真的能呈現國語文真正實力嗎?家長們,這只是假象啊!
一旦出現需要思考、判斷的題型時,多數學生沒有耐性看完這麼多文字,再加上平時只是被動接受答案,根本沒有自己獨立思維,這樣的死讀書方式,就別遑論能從一篇文章中察覺其中意義,並寫出深刻意涵。
因此,請家長認清,若你非常重視學科成績,希望孩子考上好學校,請養成孩子閱讀課外書的習慣,請訓練孩子口語表達的能力,這是思考訓練的必要過程。從別人的故事中去體會,從自身的經驗去反省,當孩子遇到長篇閱讀測驗時,才有耐性看完、才有能力分辨,你在意的閱讀寫作測驗成績才會有所提升。
第二、網路資訊阻斷深度思考能力
在這個講求百倍速的世代,什麼都求快、什麼都簡略,看似接收了大量資訊,但又有多少是經過我們大腦深思與過濾。當你的孩子只隨著網路片斷式資訊隨波逐流,只會PO個圖當回文時,你真的該擔心了。
套一句廣告詞「世界越快,心則慢」,透過閱讀,我們能冷卻衝動的情緒、冷靜紛亂的雜念、沉澱塵囂的心靈,才能察覺不同、體悟不足之處,心有所感,乃至傳筆抒發。
這樣的潛移默化,在面對升學考試的閱讀寫作測驗,自然得心應手!
104.7.19國語日報的社論提到,「閱讀才能成就寫作」,人要懂得思考、理解辨認、表達自我,這些都需要從閱讀當中獲得,進而內化成自己的想法,再透過文字表述,這個階段不可能速成。文章要言之有物,就如同杜甫的詩:「讀書破萬卷,下筆如有神。」
閱讀明明是一件融合生活、充滿樂趣的事情,偏偏家長喜歡和「成績」做結合,先試著放下這個觀念吧!讓孩子自然的養成閱讀及思考的習慣,試著讓孩子書寫內心情感,別總是拿分數抹煞閱讀樂趣。將來出社會,激烈競爭中,脫穎而出的不是求學階段的成績,是那肚子裡的文墨、是那手握的文筆、是那腦袋裡的獨具思維。
我喜歡作家張曼娟寫過的一段話:「就讓我們在別人的故事裡,聆聽那些笑聲,體會那些哀愁吧!」
若沒有閱讀,請問,你腦中還剩下什麼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