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在教育現場這麼多年,看盡許多親子之間的互動、教養方式,有些家長過於保護、有的幾近放縱,該如何拿捏尺寸,真的需要適性調整。不管如何,最主要的就是要適時放手讓孩子摸索,累積經驗法則,讓孩子在挫敗中突破,累積成長能量。

感謝我那懂得民主教育、理解孩子心理、從小培養我獨立性格的爸媽,讓我擁有正面樂觀的態度迎向未來。

故撰寫此文分享,希望家長在收放之間,給予孩子成長的空間。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撰文者:李詩嫺(芷瑢老師)

題 目:適度放手 培養孩子應變力

  

  我常常聽到家長抱怨:「小孩不會做家事,碰到問題不會解決,什麼事情都要依賴父母,將來長大是該怎麼辦啊?以前父母哪有時間管我們啊!小學就得煮飯洗衣,國中都自己騎腳踏車上學了,現在小孩就是太好命了。」

 

  但是,經過我的觀察,孩子不會做家事,不是因為不願意分擔,而是孩子一開始抓不到技巧,洗碗不小心摔破盤子、抹布沒有擰乾造成桌子有水漬、清潔浴室被認為在玩水,家長總說這是幫倒忙,孩子做完後父母還得善後,乾脆自己做還比較省時,但是嘴巴又叼唸孩子不做。孩子原本的努力被否定,當然就不願意再做家事了。

 

  建議家長自己先示範給孩子看,並告知清潔小撇步,當孩子做完後可以先肯定稱讚,再針對不完善之處給予改善方式,孩子就能一次次在摸索中掌握技巧,越做越順手,並從中獲得成就感。

 

  再者,在課堂中,我發現許多學生碰到問題就無所適從,就是因為在家裡,父母就直接把解決方法告訴孩子,以致於孩子少了思考應變能力。在學校,學生常忘了帶學用品上課,他們只會把問題丟給老師:「老師,我忘記帶!」我都會再回應學生:「那你該怎麼處理呢?等等上課就需要用到了,請你想想,能夠用什麼方法解決,才不影響課程進行。」

 

  這個方式就是要訓練孩子從日常生活的小問題著手處理,讓他們認知這是自己的責任,得自己解決,自然就會去分析事情狀況,並提出因應方式。若孩子想法不夠全面,師長可適時協助引導思考,而不是直接告知孩子怎麼做,這樣下次再碰到類似事件時,孩子就可以透過經驗法則快速解決了。

 

  另外,不少家長過於保護孩子,總認為這個社會充斥著危險,因此明明家就住在學校附近,走路五分鐘就可到達,依然堅持著專車接送,就怕途中被壞人拐跑。我還教過一個小六的學生,媽媽從不讓她一個人過馬路、一個人去便利商店買東西,直說交通、治安太差,實在不放心。

 

  父母不可能隨時隨地守護在孩子身邊,與其消極避免,不如主動出擊。我們可以告知孩子可能會遇到的突發狀況,提出多種保護自我的方法,並帶著孩子實際操作。萬一真的遇到意外,至少能將危險降到最低。給孩子越多的學習機會,他們就越有能力面對未知的挑戰,並懂得隨機應變。

 

  哪有不磨而利的箭,哪有不跌而飛的鷹,讓孩子在失敗中學習,才能磨練心性,而不是像活在溫室的花朵,被別人嘲笑是媽寶。孩子終究會長大,終究得走出舒適圈,家長要懂得放手,不然就是剝奪他們摸索的機會了。

1060820芷瑢老師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板橋 國語日報
    全站熱搜

    補教女神芷瑢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