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到4月4日前夕,關於兒童壓力大、不快樂的新聞不斷的被報導,兒童的生活在此時總是會大肆渲染一番。
根據調查,兒童不幸福的原因前三名分別是:1課業壓力、2被責罵、3父母沒時間陪。而其中造成兒童不幸福的人則是「學校老師」。所以政府還干預老師的專業,兒童節不出作業、不考試。
難道只有現在的孩子才會覺得不幸福嗎?我相信如果20年前,在我們還是小學生的時候,若發下同一份問卷調查,我敢保證,答案會是一樣的。
1、在我們那個升學掛帥的年代,寫功課、參考書是習以為常。一連串的考試也不足為奇,而且以前我們一學期月考3次,現在學生只有期中、期末考2次而已。
2、在我們那個體罰是正常的時代,少一分打一下、作業沒交就罰站,好像沒有人沒經歷過吧!現在學生不要說打了,唸一下就掉眼淚還擺臭臉。
3、至於父母沒時間陪,我倒是同情現在的孩子,因為雙薪家庭,因為社會結構,不然孩子也不會待在安親班到9點。
難道兒童節這天沒有作業,學生開心指數就會大幅上揚嗎?我也相信沒有家長和老師喜歡責備,要不是小孩頑劣,怎會讓人大動肝火?很多時候家長應酬加班實在是逼不得已,不然生活怎麼過?孩子不該是一味的要求,而是要慢慢懂得體諒。(以上論點似乎對孩子苛責了些,所以前提要建構在父母有正確的教育觀念及方式)
不少人很喜歡喊口號,說要還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,認為要解決課業壓力,但卻也批評著現在的孩子抗壓性低,出社會之後一碰到問題就逃避,根本就是矛盾。我很認同李家同教授說過的一句話:「有快樂的童年,通常會有不快樂的成年。」孩子認為的快樂就是「玩」,而且是「不動腦筋的玩」。如果大人放縱孩子,還認為不要給壓力,那麼,這些人成年之後可能就會是所謂的「啃老族」。他們沒有競爭力、沒有專長、整天無所事事,花光父母的錢、虛度自己的光陰。
即使我們小時候過著高壓的生活,但我們也懂得自己找樂子。因此探討的重點不該是消除造就不快樂的因素,而是教導如何轉換面臨不快樂的情緒。在這個社會,誰沒有壓力?適時的壓力可以激發一個人的潛能,也才是進步的動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