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近日清朝宮廷劇盛行,我也跟著淪陷,突然迷上清朝歷史,於是買了幾本書拜讀一下。其中一本的章節描述慈禧太后和他的兒子同治皇帝,引發我深刻的體悟。

慈禧對於兒子寄予厚望,期盼他像康熙等先祖建功立業,按清朝制度,皇帝六歲開始上書房讀書,相較於現在的孩童,三、四歲就送幼稚園,似乎現代父母對孩子的期盼又更高了。皇帝學習滿、蒙、漢三種語言,儒家經典及弓箭騎射,現代孩童也不遑多讓,國、台、英三種語言,除了學校正課,課後的安親才藝更是排得密密麻麻。

同治皇帝天性活潑,坐也坐不住,整天聽的都是晦澀難懂的古文精髓,簡直是鴨子聽雷,沒幾天,學習興趣便喪失殆盡,睏的時候就打盹,有了精神就嬉鬧。慈禧經常檢查他的課業,結果可想而知,同治不免受到訓斥,慈禧求好心切,更嚴厲要求帝師,不然就怪罪帝師失職。

這個場景好眼熟啊,我們的孩童天天背誦三字經、唐詩、弟子規,一問其涵意,頻頻搖頭說不知,經過一段時日沒溫習,全都忘光光。父母心急,怎麼孩子學習狀況不佳,除了斥責,就是怪老師教導無方,殊不知,學習的環境是要靠父母營造,父母整天抱著3C產品,只會口頭叫小孩要念書,言教不如身教啊!父母的行為小孩都看在眼底,發現父母言行不一致,難以說服,久了,反抗心也來了。當孩子不受約束後,開始怪罪老師失職,是老師教導無能。

其實,學習是要培養興趣,父母與孩子「共同」找出樂趣,引發孩子學習的誘因。對孩子而言,是父母的關愛、是父母的陪伴、是父母的了解,自然而然,樂趣融入學習,成效展現後,孩子受到肯定、父母感到欣慰、老師也不再受到無妄之災,三方皆贏。

從古至今,從皇室到平民,似乎在教育議題上,都有著這類型的迷思,是中國的教育出了問題?還是父母過度的期待?回歸最原始,不同年紀應該體會不同的生活,即使只是單純的玩樂與摸索,也是日後成長的養分,並非坐在教室聽課,才是真正的教育啊!父母的陪伴與對話,才是促進親子關係的良藥、才是教育的真諦。

~待續~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補教女神芷瑢老師 的頭像
    補教女神芷瑢老師

    行雲流水創意寫作園地

    補教女神芷瑢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