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據研究報告,一個習慣的養成要21天,每天重複一樣事情,21天之後就會習慣成自然,而我也把這樣的模式套用在我的學生身上。
雖然我一個星期才和學生見面一次,要長期培養某種習慣並不是一件容易事,但是每週耳提面命還是有其功效,講一次一定不夠,但是講第二次就會有一半的學生記得,講第三次,全班就能按照規矩了。
每位老師都在感嘆學生閱讀太少,我當然會有更深的體悟。為了讓學生都能靜心上課,而不是匆匆忙忙進教室還在喘氣就上課,而且在等待上課時間不發呆、不聊天,我也開始推動閱讀活動。
我要求學生上課前5分鐘就得坐定在位子上,等待老師進教室(其實都是我比較早到),先把該交的資料交齊後(我不提醒,要學生自動自發)就開始閱讀,可以自己帶書,或是我給的國語日報,或是教室裡的書籍,此刻全班沒聲音,如果有學生還處於恍神狀態,隔壁同學一定會點醒他該閱讀了,甚至還有熱心的同學一進教室就提醒全班要看書。
經過我的觀察,年級越低的學生越容易養成這樣的習慣,反倒是國中生,如果我沒有坐鎮在教室,他們會開始竊竊私語,閱讀也較為草率,因此對於國中生,在閱讀的同時要畫優美詞句、更改題目、撰寫文章賞析,且每位學生閱讀的內容都不相同,以避免抄襲之嫌。
就這樣在我高壓的政策下,學生不會有遲到的情形(因為課堂沒看完的內容要當回家作業),不會上課了還心浮氣躁,同儕之間還會討論書中內容,甚至上課了眼睛還捨不得離開書本。我不敢說每週這樣短暫的閱讀能為語文提升多少能力,畢竟平時若沒有養成習慣,這樣的規範的幫助實在有限。但值得肯定的是,上課的氛圍熱絡許多,學生的專注力也增加了,不必費心管秩序,要學生靜靜坐著90分鐘也輕而易舉(包括低年級喔)。
所有的習慣幾乎都是從小養成,我不奢求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擔任多麼偉大的角色,只盼在我能力所及之內,能為學生養成一絲的閱讀習慣,或許對於課業分數沒有實質幫助,但我相信,可以從當中養成思考與批判能力,這在於未來的競爭環境中,才是贏過他人、凸顯自己的一個契機。
套一句張曼娟說過的話:「就讓我們在別人的故事裡,聆聽那些笑聲、體會那些哀愁吧!」
榮譽榜
【4/3更新】恭賀愛徒文章刊登於國語日報高達824篇,語文競賽獲獎620筆,總計1,444筆。
- Nov 19 Mon 2012 10:44
習慣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